撒哈拉沙漠一日遊行程,到底包含哪些具體內容?總不是一整天都在玩沙吧!沒錯,撒哈拉不是你以為的只有沙丘,其實樣貌非常豐富,除了狀況景色,還有許多地質特色與遊牧民族文化可以參訪。這篇介紹「撒哈拉沙漠一日遊」行程的有趣體驗。
Sahara Black Desert 撒哈拉黑沙漠
說到沙漠,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綿延到天邊的沙丘,但其實所謂的「沙漠」,因為地質不同,會呈現不同紋理及顏色,例如撒哈拉沙漠就有黃、白、黑、綠、紅五種顏色的沙漠,而我們熟悉的黃、橘紅色大沙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。飆完沙,現在我們準備前往黑沙漠。
地形逐漸平坦、鋪滿黑色石塊,一眼就看到遠方的山,滿眼的黑,可見其佔地之廣。
撒哈拉沙漠的化石區
由於撒哈拉沙漠在遠古時期是泡在海裡,在撒哈拉沙漠有一區隨地就可以撿到化石!低頭看很輕易地找到螺類、貝類等等的小化石。聽到化石,就有種想跳下車,翻找地上每個石塊的衝動。就這樣在非常平坦的石頭地上跑了一陣子,看著原本在遠處的地形隆起跑到了眼前,我們乘車爬了上去。這裡的石塊都特別大,在司機隨意展示路邊幾塊有小化石的石塊之後,我發現,這裡矇著眼都撿得的化石,密度太高了!
儘管這裡的化石都是偏小的螺、貝類,但每個拾起和確認都充滿樂趣。單純享受在石堆之間翻找以及被化石圍繞著,也相當不錯,容易讓人玩到不想回家、在大太陽底下翻石堆到忘記時間。
黑沙漠區有一棵神奇的樹,成為獨特的拍照景點。
撒哈拉沙漠的底下是水!
很多人以為:沙漠肯定非常乾燥!這樣的形容,是對的,也不是對的。沙漠的地表以上非常乾燥,但令我們意外的是,地下五米就是地下水層!很驚訝吧!
司機帶我們到沙漠遊牧民族的取水區,有一口井,當下正好有一位女子在打水,探頭一看真的水距離地面很近!這真的是沒有來到沙漠,就不能相信的事情。
撒哈拉的水利系統
撒哈拉沙漠的周邊,其實有很多的綠洲,地下水源豐沛。但是水一旦到了地面上,就會被炙熱的太陽蒸發,所以撒哈拉地區的人民手工開鑿了地下水道,讓水源可以在地下引流到附近的村莊。
從地面上看起來,就是一個個土堆形成一長排,綿延好幾公里。這些土堆都是開挖下方的水道,挖出來的土推。因為沒有水泥建材去固定水道,所以水道內部常常坍方,掉落的泥土阻塞水流,所以村莊內的人要輪流排班檢查這些水道,保持水道通暢,村莊才有水可用。
上圖:這是類似水井上方的起重轆轤構造,把下方水道中的土直接吊上來。這個構造為了省力,是坐在旁邊用雙腿踩踏施力的設計。
跟游牧民族喝杯薄荷茶
在摩洛哥的任何地方,不論山區或是平原都能見到遊牧民族。在21世紀,看到人類居然可以這樣簡單的生活著,相當不可思議。幾頭羊、驢子、木頭和羊毛混駱駝毛毯搭建成的小帳篷、土製的爐和少許塑膠製品就是他們所有的身家。
比起大多摩洛哥人,儘管自由,他們是顯得清苦了些。很多時候我們在開車經過遊牧民族身邊時,司機會問我們要不要和他們合個影紀念。到了旅途後段才知道,其實司機是希望我們給遊牧民族的小費能多少改善他們的生活。即使是不認識的人也不吝幫助,摩洛哥的人情味似乎也不輸台灣呢。
我們去到了一個遊牧民族的家裡(也可以說是帳篷裡)和他們喝茶、吃一種炒堅果(有點像花生,但口感比較脆,像餅乾且油脂感比較少)還看到他們織地毯、用土製的爐烤某種餅,弄得整個帳篷煙霧瀰漫。
他們沒說什麼話,因為他們只會說自己的方言,笑容靦腆,小孩子走到離我們不遠處,看看我們就走了。雖然沒甚麼互動,但光是進到帳篷內就是朝他們的生活靠近了一大步吧。
待在他們帳蓬底下時,心裡冒出一個念頭:他們露營一露就是幾十年呢,如果是愛露營的人,也沒辦法在外頭待這麼久吧!(笑~)
撒哈拉沙漠 格納瓦村 Gnaoua
格納瓦村(Gnaoua)又稱黑人村,位於摩洛哥的Merzouga 沙漠南方一點。在北非的土著語言中,Gnaoua 的意思為奴隸,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個世紀前,他們的祖先作為非洲奴隸被帶到摩洛哥,在這片土地生根,留下非洲黑人與柏柏爾、伊斯蘭融合的獨特文化。
這個聚落以世界文化遺產等級的格納瓦音樂(Gnawa Music)聞名,也曾在摩洛哥各大城市、西班牙、巴黎等地舉辦格納瓦音樂節(Gnawa Music Festival)。格納瓦音樂主要的風格為強烈的節奏感以及重複的旋律,樂器編制包括鐵鈸、非洲鼓等打擊樂器,弦樂器如三弦琴(布魯斯琴)。 看著他們起立蹲下、向前後退的舞步,富有靈魂的震動加上低聲的詠唱讓人深深陷入他們音樂的魔法之中。
我們來到黑人村的格納瓦音樂表演場地時,這個約20 坪、只有前後靠牆一排水泥突起作椅子的房間已經擠滿了美國遊客,原本只得坐在角落的我們便突發奇想:「想近看不如直接參加演出吧!」我們便直接坐到了表演者旁邊,剛坐下不久,旁邊的表演者就替我們挑了適合的金屬響板,甚是親切。看著我們與他們同樂,這些表演者露出了好奇的眼神。於是,我們到這裡不只有沉浸在瓦格納音樂的震動、詠唱之中,還誤打誤撞參加了演出呢!
撒哈拉沙漠傳統招待客人的經典美食 柏柏爾餡餅
午餐當然安排沙漠柏柏爾人招待客人最重要的美食-柏柏爾餡餅,司機跟我們戲稱「berber pizza」。從前沙漠的遊牧民族,在其他朋友來訪時,沒有多少物資去招待朋友,當下家中可以拿出的就是麵粉。於是他們就會當場揉麵團,包一點餡料,然後直接在地面上生火,將麵團壓扁,丟在地上(沒錯,不是窯,沒有烤盤,就是直接丟在地上,然後用燒燙了的鵝卵頭壓上去,製作出餡餅招待客人。)
現在當然我們吃的不是這樣在土地上烤的柏柏爾餡餅,而是餐廳製作出來的。但是特別的是這餡餅未免也太大了吧!直徑可能有50公分,超大塊,大家一起分食。真的吃兩片就很飽很飽了!
口味跟台灣的牛肉餡餅有點類似,但是不像亞洲的手工菜都講求多汁,沙漠食物的精細度當然不能比。是來到撒哈拉必須體驗的特色食物。
撒哈拉沙漠竟然有門!
位於Rissani有一座「撒哈拉沙漠的門」,第一次聽到,沙漠沒有牆,但是有門!
Rissani里薩尼是當年大家認為「進入沙漠」的位置,使這座城市在以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。通常看到這座門,大家就知道:撒哈拉沙漠到了!
這個門旁邊,有一間不起眼的咖啡館,卻有很特別的故事。在大約30年前,西方自助旅行興起,當時全球最知名的旅遊導覽書就是《孤獨星球 Lonely Planet 》,上面記載了如何進入撒哈拉沙漠旅行:在N12公路的底,開到沒有路的時候,有一間咖啡館,在這間咖啡館裡常有許多沙漠裡的人,可以為你帶路前往沙漠中,尋找遊牧民族住一晚,體驗撒哈拉。
所以當年非常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,來到這間咖啡館,詢問在咖啡館的當地人:你懂沙漠嗎?你可以帶我進去撒哈拉嗎?
而當年在沙漠周邊的十幾歲的小孩,都會來咖啡館周邊,看看有沒有外國人,只要帶著外國人去沙漠當中住一晚,就可以賺到很多零用錢。
這麼特別的故事,我蠻當然要來這間咖啡館坐坐,雖然現在進沙漠旅行的資訊都已經網路化了,大家早就定好了行程,但是坐在這邊回想上個世紀的旅行者在這邊的相遇,覺得特別有意思。
看完這一大篇的分享,有沒有覺得撒哈拉沙漠好豐富啊!可以看的東西很多,真的一整天可以體驗相當不同的風景與文化。
其實還可以在沙漠購買到柏柏爾人的地毯,可以參考這篇「摩洛哥必買!伯伯爾地毯 berber carpet 歐美觀光客瘋搶的手工藝術家飾品」,也可以安排去參觀「化石博物館」,看到超級厲害的化石收藏。
撒哈拉沙漠真的很精彩!